自光緒以來制造的銀幣,有800種左右,屬珍罕稀少的有近300種,其價值從數百元到數萬元、數十萬元。一枚1898年鑄造的光緒元寶,拍賣成交價2萬美元。近年來,銀元收藏被廣大收藏愛好者樂觀,至使假銀元在市場上層出不窮,成為收藏投資者的心腹大患,如何鑒別假銀元呢?
首先看外形:
看外形結構,注意觀察銀元的顏色、花紋、圖案、大小、薄厚等是否正常,有無經過酸洗、銼邊、包皮、挖補的跡象。最直觀的看銀元是否有自然的銀黑色,市面上的假銀元多呈灰白鋁鋼色。
其次聽聲音:
利用銀元相互撞擊發出的聲音進行辨別。用兩個指尖輕輕捏住銀元的中央,用另一枚銀元撞擊,聲音清脆,既平又和,是真銀元。聲音尖且高,是假銀元。
第三稱重量:
銀元的標準重量應是26.5克,成色88%。正常銀元在流通過程中經過磨損,其重量也應在26克左右。假銀元重量普通為23克左右。袁大頭’收藏重在辨別真偽。真幣普通足重,經過流通損耗也在26克左右,其色潤澤柔白、音色柔長、文圖精確、包漿自然;偽幣普通不足重,若重則是加大也許加厚,色灰音尖,特別是現在的偽造者貸用電腦制版,以合金材質冒充銀子,其色、文圖幾可亂真,但終因不是銀,其發音尖長,內行人一辨別就知真偽。
最后定成色:
對不符合銀元標準的銀元進行成色鑒定。可用硝酸液點試法。先將某個部位擦拭干凈也許銼一小口,滴上硝酸后,如冒綠沫,其成色不高。觀其顏色,成色在92%以上的銀元,其顏色基本不變。成色在90%的其顏色為膚黃也許呈淺褐色。成色為80%左右,其色澤呈黑褐色。成色為70%左右的,呈淡綠色。成色為50%左右的,則會呈深綠色。
常見的一些假幣:
銅板銀幣:它的形態、大小、圖案完全與真銀幣相似,但它是以銅為主體,圖案粗糙,敲擊出來的聲音尖亮,有哨聲,在石頭上磨一下就會露出銅來。
鉛板銀幣:以鉛充銀,也有在銀幣色彩皮內以鉛充銀,其花紋與正常銀幣無異,但敲擊時它的聲音較厚、沉悶,陰沉而帶“嗒”音,以火烤之,鉛即流出。
夾板銀幣:其一是內底為用原真品也許圖錄做模型,用灌模法,以鑄鐵之法鑄之,再鍍上一層薄薄的銀層就算了事,此類表面仿佛有沙眼,砂粒,盡管用真銀鍍之,然而還是完全掩蓋不住其瘕疵,看上去好像被涂上了一層膠水,緊巴巴的罩在其上;其二在外層包裹兩層銀皮,銀層較厚,普通不易磨出痕跡。這是假銀幣最為常見的一種,內夾銅、鐵、鉛等多種成分,其敲擊時的聲音尖短、沉悶,且無轉音,不像真品那樣傳音優美悠長。
啞板銀幣:這是一種含紋銀的真銀幣,只是在儲存、使用過程中受到損傷,例如被火燒過也許曾埋于地下也許被石灰等鏹過,以及與化學方面的腐蝕液接觸過等原因,因之聲音發啞,不像普通銀幣那樣聲音柔和、清脆而有轉音。人們誤認為這類銀幣不可靠。
私版銀幣:是私人鑄造的銀幣,袁大頭幣、孫中山開國紀念幣、北洋造龍洋幣均有之。這種偽幣主要是從臺灣的錢幣市場上販運來的,民國時期由海南島鑄造,因此又稱為瓊版銀幣。其特點是敲擊時的聲音尖高,且幣的質量低劣,銀的成色不足80%。
洗版銀幣:亦稱洗澡版銀幣,是將正常銀幣用硝酸蝕去一層銀,以此竊取一部分銀質。其特點是圖案模糊也許有浮白色,敲擊時發音微慢。
其它:由于當時社會經濟情況,收入微薄,勞動力不值錢,有些就把銀幣的齒邊用銼平再銼出齒邊,通過改小銀幣等手段來獲取銀子。這類銀幣,只是重量略為減輕,普通人不易察覺。普通只要對照一枚足重的真銀幣即可鑒別。